《唐诗与襄阳》作者 严爱华

广告位

《唐诗与襄阳》  严爱华

在唐代,能成为时代骄傲的艺术,那一定是唐诗;而能成为唐诗骄傲的城市,则应该数一数襄阳。

襄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它有着灵秀的山水、美妙的风物以及众多的名胜古迹,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唐代的襄阳又是统辖16州的山南东道的首府,地处中原南北水陆交通的要冲。于是,无数骚人墨客、学士名流,或赏景览胜,或觅踪吊古,或旅途客次,或宦海寓居,经常往返于襄阳,襄阳也就成了俊采星驰、才人荟萃之地。众所周知,唐代是诗的黄金时代,众多才人在襄阳的荟萃也就成了诗的荟萃。他们在襄阳咏诗,在诗中咏襄阳;襄阳成了唐诗中一个夺目的亮点,而唐诗也成了襄阳的一大文化奇观。

杜审言、宋之问、陈子昂、张九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王昌龄、岑参、白居易、元稹、韩愈、张继、刘禹锡、李贺、皮日休……这个名单如果继续开列下去,几乎贯穿了一部唐代诗歌史!包括李、杜、白三大诗坛巨子在内,横跨初、盛、中、晚整个唐代诗坛的这些众多的诗歌明星,都不约而同地把诗的光辉投射到襄阳,形成了唐诗在襄阳的一片璀璨星空。在当时,除了国都长安,很少有哪一个城市能得到唐代诗人的如此青睐。

一、几位本土诗人的诗歌之根

钟灵毓秀的襄阳,不仅孕育了众多的唐诗,更直接孕育了三位才华超群的本土诗人。首先应提到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孟浩然。

除了到长安应试及在江淮吴越一带短暂漫游以外,孟浩然几乎一生都隐居在襄阳鹿门山。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的诗歌大多歌咏的是襄阳的山水风物,描写的是故乡的田园生活。鹿门山、万山、岘山、鱼梁洲、高阳池、山寺鸣钟、汉江渡口、庞公栖隐地、田家故人庄……襄阳的这些名胜古迹、风情风物,既是引发他诗情诗兴的现实触媒,又是构成他诗歌优美意境的重要元素。岘山上的羊公遗迹,唤起了他“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深沉之叹(《与诸子登岘山》);汉江上的绮丽风光,让他纵情忘怀,乃至于举杯邀游鱼飞鸟共饮,赋诗唤黄莺鲜花续接(《初春汉中漾舟》);登上襄阳最高的望楚山,他情由衷发,不无偏爱地唱出了“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的家乡礼赞(《登望楚山最高顶》);到襄阳城外的故人田庄作客,农家的淳朴乡风和浓浓情谊使他留恋不已,尚未离开,便打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可以说,是孟浩然的诗,使襄阳的山水景物富有了灵性并提升了文化品位;而襄阳的山水景物,又孕育了孟浩然的诗歌才华并成就了孟浩然响亮的诗名。

自号“鹿门子”的晚唐诗人皮日休,及第前也一直住在襄阳鹿门山。并不擅长风景诗的他,却留下了多首歌咏襄阳风景名胜的佳作,单是那句“映竹认人多错误,透花窥鸟最分明”(《襄州春游》),其体物之细腻,绘景之新奇,情趣之别致,已不让唐诗中任何写景名句。而皮日休之所以成其为皮日休,乃在于他那些赓续了中唐新乐府诗歌传统、强烈关注国运民瘼的优秀诗文。一部《皮子文薮》,充满了对晚唐社会的强烈批判精神和对百姓疾苦的人文关怀,被鲁迅誉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这部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诗文集,正是他举进士前在家乡写的;而当他33岁走出襄阳、走上仕途后写的诗,却多是同陆龟蒙酬酢唱和的泛泛之作,缺乏深刻的思想性与现实精神。因而,皮日休的诗歌应该说是深深根植于襄阳;是故乡的沃土,滋养了他的现实主义诗歌艺术。

与皮日休相映成趣的,是以“文章四友”闻名于初唐诗坛的襄阳诗人杜审言,他是杜甫的祖父。作为武后时代的宫廷诗人,他早期写的许多宫体诗,无外乎奉和应诏、粉饰太平,早已为人淡忘。可当他后来于宦游中回到故乡,那熟悉的山水风物却激发了他胸中的真情,《登襄阳城》一诗中的“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笔力雄健横越,一扫他原来擅长的宫体诗的靡浮颓风;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至今令人激赏不已,成为他留在文学史上少有的佳作。如果说,他早期大噪的诗名,多多少少依恃的是写诗才华的话,那么,这首诗的成功,则完全是受惠于故土的山川风物对诗人诗思的启悟与真情的感发。

二、唐代三大诗人的诗心所系

论起与唐诗的联系,如果少了唐代三大诗人中的任何一位,都不能不是一种缺憾,可襄阳就没有这种缺憾。李白、杜甫、白居易,尽管他们人生经历和生命轨迹各自不同,但三颗伟大的诗心,都是那样深情地系念着襄阳,与襄阳有着难以割舍的诗的交流。

任侠好游的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半个中国,襄阳,是他最喜爱并多次往返的地方。这里不仅有让他流连忘返的佳山秀水,更拥有过那么多让他心仪魂追的,同他气质相类、抱负相同、灵犀相通的历史人物:怀才不遇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贤比管、乐的一代名相诸葛亮,恃才傲物的三国名士祢衡,功勋卓著的晋代大将军羊祜,而且,还有一个同时代的、诗名诗才让他歆羡不已的孟浩然。因而,每到襄阳,他都是那样逸兴遄飞,诗情喷涌。他在襄阳城里豪饮至醉,被沿街儿童拦住拍手唱歌,哄笑不已,城外碧绿的汉江水,在他的醉眼里竟幻成了一江刚酿好的葡萄酒(《襄阳歌》);他登临岘山,凭高眺远,天清峰出,水落沙空,汉水女神的美妙传说和晋代山简的遗迹留踪,使他瞬间进入浪漫的想象,脱口吟出“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的妙语(《岘山怀古》);他游览老龙堤,只见“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良辰美景引起他对亲人的不尽思念(《大堤曲》);他与孟浩然交游,结下深厚友谊,多次写诗相赠,对孟浩然那种“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隐士高风表达了最知音的理解和赞许,对他的风流才华表达了高山仰止的敬慕(《赠孟浩然》)。襄阳的山水人文,一直是李白心中一个不解的情结!

杜甫的家世渊源,与襄阳的关系更为密切。他的祖父杜审言是襄阳人,他的13世祖、晋代名将杜预曾镇守襄阳7年,在襄阳既有军功,又有政绩,还有学术研究成果,被襄阳百姓敬称为“杜父”。而且,在襄阳的岘山、万山还分别立有杜预的功德碑,杜甫对襄阳的深情热爱也就不言而喻了。杜甫本人是否亲历襄阳,目前虽然还缺乏史料佐证,但他在那首《回棹诗》里,却真切地表达了思汉江,忆岘山的积愫。并对自己先祖的功德碑仍然“不昧”感到莫大的欣慰。杜甫写襄阳的诗颇多,诗中多次表达了对襄阳的名胜和历史名人的向往和崇敬。他在那首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曾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美好预期,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以偿,但他死后,其遗体却真的经过了他魂牵梦绕的襄阳。原来,其孙遵循他本人意愿,在送其遗体回河南巩县安葬的路上,顺道襄阳将其衣冠葬于岘山,至今岘山仍留有杜甫衣冠冢遗址。

至于白居易,简直可以说他是半个襄阳人。他的父亲曾任襄州别驾,他从小随父移居襄阳,青少年时代相当一部分时光在襄阳度过。从他50岁出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那首《再到襄阳访旧居》看,他是把襄阳当作第二故乡的。诗中写到,他当年初来襄阳,还是个刚刚长出细细胡须的青年,而今再度来访,竟然鬓丝半白,往日的旧游已恍然成梦,但一到襄阳仍像回到家里一样。然而,“故知多零落,闾井亦迁移”,使他不得不发出“独有秋江水,烟波似旧时”的感慨。对青春岁月的深情追忆,对襄阳故居的眷依怜惜,真可谓溢于言表!他的“下马襄阳郭,移舟汉阴驿”(《襄阳夜舟》)的诗句,成了后世用以形容襄阳所谓“南船北马”的重要交通地位的明证,他的《游襄阳怀孟浩然》等诗,都表明了他对襄阳山水风物、历史人文的一往情深。

三、唐诗中的“襄阳交响曲”

以笔者有限的涉猎,有唐一代,至少有80多位诗人在襄阳留下了风雅行踪,其中声名较著的诗人就有50多位,在《全唐诗》中留下了300多首咏襄阳的美妙诗篇。他们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审美视角,对襄阳的山水风景、名胜古迹及历史文化进行讴歌,这种经久不息的轮番咏唱,形成了唐诗中的一部多声部、多色彩的气势恢宏的“襄阳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中有几个最响亮的音符,那便是巍峨壮观、雄视千古的襄阳城,波清水碧、风光旖旎的汉水,以及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岘山。

襄阳城始建于汉,为历代县、郡、州治所,它北以汉水为天然屏障,东南西三面开掘了我国历史上最宽的护城河,真可谓金城汤池,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代群雄逐鹿,在这里留下了处处古战场的遗迹;东晋时代的巾帼女杰韩夫人在这里勇御前秦,其不朽业绩铸成了一段永远的历史见证——“夫人城”;城内的仲宣楼、昭明台,分别是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南朝昭明太子萧统遗留的风雅踪迹。城南2.5公里处,即是林木葱郁、风景如画的岘山;晋代三位镇守襄阳的大将军羊祜、杜预、山简,都爱登临此山,身后此山留下了与其政绩有关的许多古迹,如堕泪碑、羊杜祠、岘首亭等等。到了唐代,岘山已成了名闻遐迩的风景名胜,成了文人学士们登临感怀、吟诗作赋的绝佳去处。一座古城,一条秀水,一道名山;山临水,水绕城,城依山;山、水、城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共同谱就了唐代诗人们的“襄阳交响曲”中最摇人心旌的主旋律。

在诗人们的笔下,襄阳山河形胜,地理优越,“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陈子昂《岘山怀古》),“延波接荆梦,通望弥沮漳”(李百药《渡汉水经襄阳》);一年四季风光又是那样优美,“拂水初含绿,惊林未吐红”(郑锡《襄阳乐》),“丹壑常含霁,青林不换秋”(徐安贞《题襄阳图》),“秋虹映晚日,江鹤弄晴烟”(宋之问《汉水宴别》),“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孟浩然《初春汉江漾舟》);襄阳的礼俗风习又是那样淳朴,风物特产又是那样美妙,所谓“里儿尚唱铜鞮曲,耆旧争随画鹿车。雄鸭绿头看汉水,肥鳊缩项出渔楂”(刘长卿《送周谏议知襄阳》),把襄阳人的热情好客及襄阳特产缩项鳊鱼的肥美,写得那样令人心驰神往!而刘禹锡的那首“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大堤曲》),更绘声绘色地写出了当时的襄阳酒旗相望、楼阁参差、风樯云集、行人熙攘的热闹繁华。尤其是与山、水、城有关的种种名胜古迹、历史人物及神话传说,反复地在这首“交响曲”中回旋荡漾,岑参的“不厌楚山路,只怜襄水清。津头习氏宅,江上夫人城”(《饯王岑判官赴襄阳道》),崔湜的“楚山霞外断,江水月中平。公子留遗邑,夫人有旧城”(《江搂夕望》),张九龄的“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咏岘山》),陈子昂的“犹悲堕泪碣,尚思卧龙图”(《岘山怀古》),张子容的“交甫怜瑶佩,仙妃难重期”(《春江花月夜二首》),宋之问的“水击沉碑岸,波骇弄珠皋”(《渡汉江》)等等,都一再凸显了夫人城、岘山、堕泪碑、习家池以及诸葛亮、羊祜、汉水女神等这些积淀在山、水、城中的历史文化亮点,使这首“襄阳交响曲”更具有了咏叹调般的绵邈深长的意蕴。

当然,咏襄阳的唐诗中的压卷之作,还要数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那首《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读这首诗,只觉得耳边江声浩荡,眼前云烟缥缈,胸襟豁然开阔,这是诗人兼画家的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它既是一首充满了画意的抒情诗,又是一幅流淌着诗情的山水画,如果再回到音乐的比喻上,那么,它就是“襄阳交响曲”中的一段最动人心弦的华彩乐章。

作者: 襄韵

为您推荐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