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长安以外的唐诗之城? 原创 老迟/孟有鱼 来源 围炉诗画

广告位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一直占据着艺术史的最顶尖的地位。而唐诗,毫无疑问就是其中的最巅峰。每个人的文学启蒙,几乎都是从唐诗开始。因为唐诗,也诞生了大量的人文景区,如黄鹤楼、杜甫草堂、滕王阁、鹳雀楼、寒山寺、瘦西湖等等。那么,除了首都长安,谁还能加冕唐诗之城的桂冠呢?

一般人可能马上想到洛阳,想到扬州或者成都。但在我心里,还有这样一座城市:《唐诗三百首》中与它相关的诗歌就有二十七首。有唐一代,几乎所有的一线诗人,都在这里留下了璀璨的诗篇。这座城市,就是襄阳。《全唐诗》收录的襄阳籍诗人就有孟浩然、杜甫、张柬之、柳浑、朱朴、皮日休、张继、张子容、杜审言、杜位、杜易简、席豫等。

孟浩然,作为山水田园诗的一派诗宗,几乎一辈子都在襄阳的山山水水间徜徉,他笔下的鹿门山、岘山、万山、汉江……千百年来风月如故。可以这样说,如果以单位面积计算,这里是诞生过一流诗作最多的一片土地。

此外,许多唐朝著名诗人,如李白、张说、张九龄、元稹、李逢吉、李德裕、徐商、白居易、王维、韩愈、柳宗元、杜牧、常建、王昌龄等,虽然不是襄阳人,但都曾游历过襄阳,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其中,李白多次到过襄阳,自然都有诗纪事,其中不乏名篇。《襄阳歌》中写到:“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可以看出诗人是多么喜爱这座城市。

王维作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的好友,曾经追随孟浩然的脚步来到襄阳,写下了“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的名句,几乎成了襄阳的城市广告词。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襄阳人,杜甫本人虽未到过襄阳,但其诗中多次提及襄阳,对襄阳的名胜仰慕有加。杜甫病死于湖南耒阳后,其孙从河南巩县赴湖南奔丧,路过襄阳时,筑衣冠冢纪念,至今犹存岘山脚下。

襄阳还是白居易的第二故乡,他十九岁时随父在襄阳居住近十年,后父亲病逝且安葬于此,所以他对这里有着极深的感情,后来回到襄阳,写诗记云:“昔到襄阳日,髯髯初有髭。今过襄阳日,髭鬓半成丝。旧游都是梦,乍到忽如归。东郭蓬蒿宅,荒凉今属谁。故知多零落,闾井亦迁移。独有秋江水,烟波似旧时。”

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四大诗坛巨星和中唐时期的白居易,都和襄阳结下如此深厚的缘分,留下了大量的诗篇,让襄阳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唐诗之城。

章 山水名都

一、大唐的一线城市

唐朝,不仅是一千年前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极盛时期版图东起朝鲜半岛,南抵越南顺化一,西达中亚咸海以及呼罗珊地区,北含贝加尔湖至叶尼塞河下游一带,面积一千一百万平方公里,人口峰值达八千万人,而且在军事、科技、经济上均达到当时的世界巅峰。当然,隔了一千年后来看,唐代最伟大的成就,其实是以唐诗为代表的文化,不仅冠绝一时,而且滋养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遗产。

经济文化的强大,自然也诞生了当时世界上最繁盛的大都市。唐首都长安城有二市一百零八坊,宫殿参差,街市兴旺、人口近百万。除了长安,唐朝还有其它几个一线城市,如神都洛阳、龙兴之地太原、风月之城扬州、悠闲之城成都和山水之城襄阳。这其中,襄阳是如何成为一线城市的呢?这首先要从襄阳的军事重要性说起。

唐武德四年,高祖李渊在襄阳先设安抚使,后置行台尚书省。下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大抵管辖今天的长江中游、淮河中游和湖南两广。当时这其中还有很多地方不属于唐版图,而控制襄阳,即可打开南方门户,由长安向南调动的军队和粮草辎重以及南下接收地方的官员,都从襄阳出发。而南方向大唐归降朝觐的官员以及上供的珍宝异物也由襄阳北上,一时间,襄阳南船北马,人声鼎沸,号称七省通衢。

至武德七年,大唐平定天下,行台撤销,襄阳改为都督府,督管襄州、邓州、唐州、均州、淅州和重州。而襄州本身又辖领襄阳县、安养县、汉南县、义清县、南漳县、常平县、阴城县和谷城县。等到太宗李世民登极,于贞观六年,罢都督府,分天下为十道,襄阳又成为山南道的治所。

唐元和年间,襄阳是全国四个人口达十万户以上的州治所之一。据诗人张九龄记述:“江汉间,州以十数,而襄阳为大,旧多三辅家,今则一都之会”。初唐的大诗人陈子昂来襄阳时,正是战后襄阳百废待兴之际,但登高远眺,襄阳云水苍茫气度,在《岘山怀古》中依然可见风采: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襄阳还曾两度接近成为大唐帝都。第一次是唐初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因饱受突厥侵扰,李渊欲“焚长安而不都”迁都襄阳,因其时襄阳已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贯穿东西、沟通南北的军事重城。后因秦王李世民以战逼和,以和亲止战。第二次是唐末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安史乱后,唐由盛转衰,地方军阀环伺长安,皇纲不振,朝廷再起迁都襄阳之念,未及成事,昭宗即被朱温劫持至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朱温代唐,引发五代十国之乱,唐由此而终。

二、一个家族和一座城

人物插画/老俊 书法/老迟

一般人印象里,诗人杜甫一生贫俭,以为他出身寒微。其实不然,杜甫家世显赫,其祖为西晋名将杜预,杜氏历代均为望族,而杜氏家族与襄阳城一直有着不解之缘。

杜预是中国历史上唯二的同时名列文武二庙的将相,另一个是在襄阳隐居过的诸葛亮。杜预最大的功绩,就是坐镇襄阳指挥灭吴,实现西晋的统一全国大业。 同时杜预文采过人,撰写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五胡乱华,西晋陆沉。杜预的曾孙杜逊随东晋衣冠南渡,最后定居襄阳,襄阳杜氏家族由此开端。到了杜甫曾祖杜依艺任巩县县令,才有一支随官迁往巩县。而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则最初家在襄阳,后徙巩县。

杜审言字必简,唐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职,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杜甫颇为祖父的诗才而自豪,曾写诗自诩:“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唐中宗时,杜审言因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交往,被流放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登襄阳城》就写于这次流放途中经过襄阳之时: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此诗是诗歌史上描述襄阳城的最好作品,其中“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也是唐诗中的经典名句,胡应麟曾评此联说:“闳逸浑雄,少陵家法婉然。”

杜审言所登的襄阳城,始筑于汉高帝六年,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自东汉刘表莅襄作荆州牧治始,历为州、郡、府、县治。旧城作为军垒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时由原土城改为砖城。襄阳城历代为兵家所重,是中原文明最稳固的屏障之一,发生过多次可歌可泣的保卫战争。金庸先生绘声绘色描写的郭靖黄蓉杨过守襄阳的故事,情节固然是杜撰,历史背景却是真实的。

杜甫的父亲杜闲有五子一女,身为长子长孙的杜甫有没有到过襄阳无法考证,但在其诗篇中,多次提到襄阳。譬如《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 其一》:

峡内归田客,江边借马骑。

非寻戴安道,似向习家池。

峡险风烟僻,天寒橘柚垂。

筑场看敛积,一学楚人为。

可以说,一生颠沛流离的诗人,十分渴望能回祖地安居,只因战乱或它因而无法实现。杜甫卒于代宗大历五年冬天湘江的小船上。四十三年后即元和八年,他的孙子杜嗣业扶其祖父灵柩,行经襄阳岘山,有感于其祖杜预在襄阳的功业,因筑杜甫衣冠冢于羊杜祠附近的岘首山道旁。墓前曾有大碑一幢,刻有“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之墓”十二个大字。解放前夕尚存。后襄樊市文物管理处于1983年,在岘首山西侧公路旁重立墓碑一块。另外襄阳曾有“杜甫故里”、“杜甫草堂”,如今俱湮灭,惟余“杜甫巷”犹存樊城西北老街。

杜甫在襄阳的族人还出过两个唐代状元:杜诗礼和杜陟。杜诗礼是长庆元年状元,杜陟是大和五年的状元。另外,诗人杜牧,和杜甫其实是同宗,两人皆是杜预后人,杜甫是杜预次子杜耽的后人,杜牧是杜预幼子杜尹的后人。杜牧也曾到过襄阳,《襄阳雪夜感怀》诗中写道:

往事起独念,飘然自不胜。

前滩急夜响,密雪映寒灯。

的的三年梦,迢迢一线縆。

明朝楚山上,莫上最高层。

第二章 汉江帆影

一、秦腔楚调襄阳话

宋之问在唐诗体系中,是一个尴尬的存在,一方面其名声不大好,品行多有可讥;另一方面他是格律诗的开创者之一,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比如写于襄阳江畔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仕途坎坷,曾三次流放南方,每次必经襄阳,由长安、洛阳而襄阳再南下,归途则相反。其中在神龙二年春,自岭南泷州(今广东罗定)归途中,当诗人到达襄阳渡过汉江时,写下了这首久别归乡的名作。为什么到了襄阳就近乡情怯?其实这里距离家乡河南灵宝还有近千里之遥。但因为襄阳东西交汇、南北贯通,“往来行舟,夹岸停泊,千帆所聚,万商云集”,“汉晋以来,代为重镇”。过了襄阳,就意味着进入了北方。不光风物渐似故乡,就是乡音听着也亲切起来。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襄阳话时,都会觉得和印象中的湖北话(荆州话)有很大差异。湖北大部分方言是比较典型的西南官话语系,只有鄂西北和鄂东南不是。襄阳话咋一听像河南话,但却和河南话又有很大不同,这主要是因为襄阳话的形成和唐朝有莫大的关系。

唐初统一南方的战争,从河东(山西)入关中,进而巴蜀;后入荆襄,统一南方和中原。所以占领襄阳的意义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唐政权从一方诸侯雄霸天下的战术发起点。而从东晋衣冠南渡开始,南北方数百年的分裂其实延续到隋朝,这也是隋炀帝为什么要开掘大运河的缘故,目的就是为加强南北交流。其交通上东线在于运河,西线则依靠汉江。隋唐两朝帝都长安在秦地,所以官话是秦腔,又因为襄阳对于唐朝的重要作用,所以来襄阳的秦地官员和商人特别多。长久交流下来,秦腔楚调相互交融,最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襄阳话。

顺遍说下襄阳的地方戏曲。无论花鼓戏还是大鼓,都秉承秦腔秦韵,四言八句的山陕传统。可以判断其源头是从陕西传过来的,因为这些戏只流传于襄阳和十堰等地,而十堰古称房陵,过去大多数时候都在襄阳的管辖之下。同时,越往西北走,方言越接近陕西。

二、襄阳好风日

盛唐,是艺术的巅峰期,所谓巅峰,并不是孤峰独立,而是伟大的艺术家们群峰并峙。这其中,李白和杜甫无疑是壁立千仞的两大高峰。但此际,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派和高适岑参的边塞诗派比之李杜也是千峰竞秀,共同书写了辉煌的艺术画卷。

论及这些超级诗人,有个现象,诗仙李白和诗佛王维两人年龄相差无几,从生到死几乎一致,不过两个人终其一生,却没有任何交集,至少已知文献如此。两个人却有个共同的好友,那就是孟浩然。孟浩然的年龄大他们十二岁,可以说是他们成名路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丰碑似人物,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与超越。

李白早于王维认识孟浩然,初识孟浩然时,是李白居住安陆府期间。那个时候李白尚默默无名,去襄阳拜访孟夫子还是以粉丝见偶像的心态。也许正是因为孟的欣赏和指导,从此打开了李白在诗坛的升仙之路。

当孟浩然造访长安,真正名动天下的时候,王维已经小成气候。相同的诗风,一样的恬静幽雅,两人自是惺惺相惜。但孟浩然显然没有王维的官运,求仕不成,郁郁而归。王维对于这个兄长也是心生歉意,写诗相慰:“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并一路追到鹿门来寻孟浩然。对于生于山西运城,成年在终南山隐居的王维来说,山的静穆幽深,自然深得体会,写出过无数关于山的名句,但汉水的阔莽浩荡,却是平生未见之气象,他也写出了自己关于水的千古佳作《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有意思的是,盛唐四大诗人,关于江山,也都写出过相似的名句。李白写于流放得赦出三峡的天门山:“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杜甫写于离开成都又将漂泊之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漫游吴越写于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中国人对于山水寄情之深,是外国人无法理解的。诗有山水诗,画有山水画,并几乎一直是中国画的最主流。诗人与画家二者合一的开创者,也恰恰是王维,号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代文人从山中看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君子风度,在水中领略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柔情韵致。山给予水魂魄,水也滋养了山精神。

可以说,没有这次襄阳之行,王维的山水诗,可能始终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小情小景中作一份精致的表达,而汉水壮大了王维的境界,让他的山水诗进入到一个更辽阔苍茫的天地,最终成就了他山水田园诗派的一代宗师地位。

第三章 岘山印象

一、襄阳城的后花园

汉水自西向东绕过襄阳城,一路南下。鱼梁洲外,左岘山右鹿门,风光自古绝胜。其中岘山因紧邻襄阳城,是襄阳人的郊游首选,历代名胜,多半汇聚于此。游必有诗。李白多次来襄阳,他写《襄阳歌》:“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写《岘山怀古》:“访古登岘首,凭高眺襄中。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感叹发秋兴,长松鸣夜风。”大唐宰相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经过襄阳时写《登襄阳岘山》:“昔年亟攀践,征马复来过。信若山川旧,谁如岁月何。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令图犹寂寞,嘉会亦蹉跎。宛宛樊城岸,悠悠汉水波。逶迤春日远,感寄客情多。地本原林秀,朝来烟景和。同心不同赏,留叹此岩阿。”

岘山怀古压卷之作,自然还是襄阳土著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孟浩然这首《与诸子登岘山》,不光是岘山怀古诗的榜首,放眼诗歌史上名作最为庞大的登临怀古诗,也绝对名列前茅,“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也成为千古佳句。

一时间,岘山大有成为大唐诗坛圣山的意味。正是这些怀古诗篇的流传,让羊祜的名气一时盖过其他三国人物,使杜预在唐朝就进入文庙配享孔夫子。堕泪碑和习家池固然在有唐以前即闻名天下,但也因有了这些诗篇更是有文脉加持,成为标杆的纪游胜地。

二、千古兴衰堕泪碑

中华历史太过久远,自然的无情洗礼和频繁的兵灾人祸让历史的遗存十中无一。屡建屡废,屡费屡建,也是大多数历史建筑的常态和宿命。襄阳作为几千年来兵家必争和人文荟萃之地,那些闻名天下的景观和建筑,自然也不能幸免。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中说的羊公碑,即堕泪碑。晋羊祜镇襄阳,广施德政,死后襄阳百姓在其生前游憩之地岘山建庙立碑,祭拜他时,睹碑生情,莫不流泪,羊祜的继任者杜预因呼之为堕泪碑。晋永兴年间,大将刘弘任荆州刺史,谒羊公祠,命幕僚李兴重撰了一通羊祜碑记,刻之祠前。此即晋文名篇《晋故使持节侍中太傅钜平成侯羊公碑》。此文颇为时人所推重,故亦称“堕泪碑”。

南齐时堕泪碑一度遭毁。南梁大同十年,堕泪碑重立。由刘之遴撰文,记重立始末,刘灵正书丹,刻于碑阴。这便是《金石录》中所著录的《梁重立羊祜碑》。梁碑传至唐代尚存,孟浩然诗中“羊公碑字在”应是此碑。五代宋初,堕泪碑再次被毁。直至明弘治四年重立,碑文仍用李兴《羊公碑》之辞。重刻之碑拓本流布甚广,《襄阳金石略》、《全晋文》诸书皆据以采录。与堕泪碑同建的羊祜庙,亦屡废屡兴,至明代仍崇祀不替。羊祜祠与堕泪碑,在近世兵燹中不幸损毁。

堕泪碑与羊公祠边另有岘首亭,原名岘山亭,西晋咸宁末年建立,亦为纪念羊祜所建。亭临岘山石壁,望汉江帆影,自古为襄人登高远眺、送行留别之地。凭高望处,山峦如带,松涛如怒,襟怀为之一畅。孟浩然曾在此写《岘山亭送朱大》:

岘山南郭外,送别每登临。

沙岸江村近,松门山寺深。

一言予有赠,三峡尔将寻。

祖席宜城酒,征途云梦林。

蹉跎游子意,眷恋故人心。

去矣勿淹滞,巴东猿夜吟。

可见此时岘山亭犹存。后因战乱“亭与祠俱废”。宋熙宁三年,光禄卿使史中辉镇襄阳,重修岘山亭,“广而新之”,并请欧阳修撰文《岘山亭记》。明正德年间,中副使聂贤重建岘山亭,又新建思贤堂。嘉靖年间副使江汇再次重修,并将岘山亭改为岘首亭。至清乾隆年间俱倾颓,唯唐显悦所建碑记和“岘山亭”三字小碑留存。清雍正年间,正中守道鲁之裕,在附近真武山上建亭,当时亦称之为岘山亭。古时襄阳城南诸山泛称岘山,故真武山东麓刻于宋代淳佑十一年的《李曾伯记功铭》中有句“壮哉岘”。清道光二十七年,襄阳知县熊宝书,于岘山巅故址复建岘首亭。1966年秋,毁于文革。2019年,岘首山文化观光旅游区成立,岘首亭与羊公庙、堕泪碑修葺一新,重立岘山之颠。

古人于山水绝胜处,不惜多费人力建亭台楼阁,一为方便游人,二因后世慕前贤之名、追前贤之德、仰前贤之风,故筑庙立碑建亭,书以文刻以字,望来者见之思之,有所进益。今人访故地,此中苦心、不可不察。

三、文人园林之祖习家池

说起中国的文人园林,大家自然想到苏州。其实,苏州园林大约自五代起,至明清达到巅峰。而地处襄阳岘山脚下的习家池,从东汉开始修建并使用和保存至今,并且历代都是人文荟萃之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人园林之祖。

习家池的第一代主人习郁,是汉光武帝刘秀的从龙功臣,后得封襄阳侯。习郁居襄阳时,在宅前筑堤引水成池,效古人范蠡养鱼,故得名习家池。这里就开创了中国文人园林的最核心理念:寓情于景,以景言志。习家池以范蠡养鱼的典故,抒发主人寄情江湖之志。习家池背依青山,面迎碧水,具备了后世园林所有的山水池泉亭台楼榭等元素,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座私家文人园林。

古人说:“文人造园”,又说:“楼以文传,文以楼传。”没有文人的参与其中,所谓风景不过是一堆山石草木而已,距离真正的文人园林还有着云泥之别。习家池的文人在哪里?不仅多,而且代代都是最顶级的文人圈子参与其中。

习郁的后人习凿齿,精于史学,其著作《汉晋春秋》对后来史学影响深远。我们今天所读的三国演义中奉刘备的季汉为正统,最早就是由习凿齿提出来的。作为习凿齿少年时的读书之地,习家池更是声名大噪。

习家池又名高阳池。西晋时山简镇襄阳,每逢集会必借习家池宴客。身为竹林七贤山涛的儿子,山简在习家池自然是放浪形骸,每饮必醉,醉后且自呼为高阳酒徒,所以一众文人雅士在集会上一边饮酒作乐,一边吟诗作赋记之,被时人称之习池雅集。五胡乱华,西晋陆沉后,衣冠南渡,东晋的文人在兰亭重拾昔日的风俗,打造出名气更大的兰亭集会。

转眼到了盛世大唐。大唐是诗歌量身打造的国度,而襄阳就是诗歌的圣殿。襄阳无论本地的诗人还是外地来襄阳的诗人几乎都会诗及习家池。如杜审言:“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孟浩然:“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李白:“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杜甫:“日有习池醉,愁来梁甫吟。”其中杰作当推隐居鹿门山的晚唐诗人皮日休所写《习池晨起》:

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

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

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杯。

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

有唐一代,每逢春暖花开,习家池为必游之地,甚至是第一选择。一众文人为了纪念昔年盛况,自发组织起类似当年习池雅集的小型聚会,后来形成传统,到了清朝甚至被官方承办。《襄阳县志》在志书中说:“全楚十八九而胜迹,名流人士留连而慨慕者,以习家池为最。”

第四章 鹿门春晓

一、鹿门高士傲王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鹿门山就是这样一座不高的仙山,毕竟相比汉水对面烟火气十足的的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则显得仙气缭绕,松涛声外有鸟鸣清幽。云起朝岚,烟连暮霭,游人如登仙境。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和习郁巡襄阳而游苏岭山,君臣二人俱梦两神鹿化身山神。帝命郁修鹿门祠,刻二石鹿立于山道,后人乃改苏岭为鹿门山。后世梁武帝龙兴襄阳,大倡佛教,鹿门祠则改为鹿门寺,成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

大抵这个缘故,一代名士庞德公屡辞刘表所请,携家从江南的渔梁洲迁到江北的鹿门山中。汉唐时期的渔梁洲和现在的庞公村是连为一体的,只在夏天大水时才会形成岛屿。庞德公在山中建书院教习子弟,往来皆是如司马徽、崔州平等鸿儒,弟子中不乏诸葛亮、庞统、徐庶等时之俊杰。庞德公这一出,直接开创了“鹿门高士傲王侯”的先河。这也是为什么刘备要三顾茅庐才邀得孔明出山,庞统敢于耒阳醉酒废事,徐庶于曹营一言不发。盖因有其师,必有其徒。

庞德公这等风骨,五百年后,直接影响了一位小同乡。孟浩然生于岘山脚下汉江边的涧南园,距离庞德公老家渔梁洲不过数里之遥,庞德公的种种神奇传说,必定会深深震撼了少年孟浩然的心灵。

孟浩然二十岁的时候,第一次游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大约这时候起,鹿门山的“山明翠微浅”和庞德公的“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已经让他下定决心,余生与此结缘。果然三年后,他和好友张子容同隐鹿门山。虽然其后数年间也曾漫游吴越,四十岁也曾长安求仕,但终其一生,几乎都在岘山鹿门山的山山水水田园巷陌之间流连忘返,汉江渔梁渡头,无数次见证了一位诗人落寞的身影。在一片土地上,有超一流的诗人留下如此之多的佳作。这片土地,何其有幸!

将孟浩然的行踪记叙得最清晰的作品,当推《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艺术是最能让时间永恒的一种方式。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年一笑。孟浩然结庐庞德公遗迹附近,每次经过时,是怎样的心境?此诗中可略见幽微。千年后的我们,当读到这样的诗句,会在心中泛起怎样的涟漪?唯有鹿门烟树,风月如故,像极了千年前的一声轻叹。

二、草根诗人孟浩然

隋唐以前,中华历史都是由王公贵族书写的。不光政治军事如此,在文化上,引领风气之先的,也基本都是世族子弟。唐以前的大诗人,从屈原宋玉师徒到曹孟德父子,无不身世显赫,哪怕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虽然官阶低微,毕竟也在仕途打滚二十多年。

隋炀帝开科举,动摇了门阀世家对社会资源的垄断,使寒门百姓开始翻身,越来越多的平民子弟,开始走进政治和文化的圈层。出生于襄阳普通门第的孟浩然,可以算第一个草根出身的大诗人。

在此之前,虽说中国一直是一个农耕社会,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鸿沟,反映在诗上,一直是士大夫的视角,家国的情怀。内容是宏大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格调是高贵的:“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到了东晋,出现一个绝顶的天才诗人陶渊明,当他弃官归隐南山时,他笔下的田园是什么样的呢?居住地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耕种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日常生活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陶渊明诗中,没有丝毫的烟尘之气,他其实一直活在自己的梦幻里,《桃花源记》里记叙的村庄,才是他的理想国。

同是山水田园诗人的孟浩然,才是真正以平民的视角,蘸满深情描写脚下这片土地的第一人。首先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平民出身:“我家南渡头,惯习野人舟。”当然他并不怎么通农事,但能与农人打成一片:“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他饶有兴致地观察乡村:“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他写的《过故人庄》,这里的故人,很明显不是什么富贵之家,只是普通乡邻: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一百年后,刘禹锡过秦淮乌衣巷,写下千古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时候再往后来,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开始登上各个历史舞台,乃至成为历史洪流的绝对主角。

三、鹿门春色掩柴扉

中国人的隐逸之风,代有其人。从尧舜时代的许由洗耳、巢父饮牛,到周时代的伯夷叔齐采薇于首阳山,再到魏晋时代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由达者和隐者共同谱写的,没有达者,历史失去了精彩,没有隐者,历史失去了神韵。当异族入侵、内乱纷起、制度衰微、文化凋零之际,有人挺身而出,或以武功建不世之功勋,或以文化起八代之衰,这些人自然是历史上光芒万丈的达者。但历史上,还有很多同样有能力的人,他们或主动或被动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但其实隐者何尝不是社会更广泛的基石?他们中,可能有极少数是真的只愿终老山林,更多的,或许只是缺少机缘罢了。

唐代的隐士们,大多隐居在终南山,此地距离长安近,隐士们可能指望着能结交贵人而一步登天,以至诞生了一个词叫“终南捷径”,大有嘲讽的意味。

孟浩然不一样,他从小在岘山脚下的祖屋涧南园,到江北的隐居地鹿门山,吟风弄月,潜心写诗。四十岁那年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在唐人以诗为文脉正宗的时代,这样的表演,应该会带来莫大的功名了吧?其实不然,帝王心术极重的唐玄宗,看重的是忠诚和驭民有术,李白写《清平调》轰动长安,在玄宗眼里,不过一文学侍从而已。孟浩然在长安应该也是见过玄宗,但显然碰了一鼻子灰。回襄阳后他写诗说:“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从此彻底归隐鹿门山成为一个真正的隐者。据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言,孟浩然是在王维府中玄宗面前吟诵此诗而遭玄宗面斥,这毫无疑问是穿凿附会。孟浩然并非不通时务,哪会第一次献诗就先说自己“不才”所以“明主弃”?相反他之前给朝廷大员张说献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非常得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大约是古代文人给权贵献诗写的最好的作品,怎么可能在皇帝面前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初隐鹿门,是从青春年少到风华正茂。那时候的鹿门山似乎永远是春天的样子,一直勃发的是温润适意。豁达之中有掩藏不住的慷慨激昂,仿佛一枝春色在柴扉中含苞待放。“傲吏非凡吏,名流即道流。”“再来迷所处,花下问渔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当然,还有那一首最著名的小诗《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再隐鹿门,已是萧瑟的秋日黄昏。对于人生更深层次的感悟和旅途羁怀的落魄惶恐,失意有之,不甘有之。这时的鹿门山上,已成了落叶的家园。“北阙辞天子,南山隐薜萝。”“明发泛湖海,茫茫何处期。”“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第五章 古今同醉

一、惟有饮者留其名

谈起唐朝的文化,就绕不开唐诗;谈起唐诗,就绕不开美酒;谈起诗酒文化,也绕不开襄阳。

襄阳的酒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三国时,名士庞统就是个有名的酒鬼,因常年醉酒引起刘备的关注。西晋山简镇襄阳,时常醉倒在习家池,“优游卒岁,唯酒是耽。诸习氏,荆土壕族,有佳园池,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于是山公醉、山公上马和山公坐池等饮酒典故流传至今,并诞生了一个专有名词:高阳酒徒。

到了唐朝,有酒仙醉圣之称的李白数次醉卧襄阳街头,挥毫写就《襄阳歌》 、 《襄阳曲》等传世名篇。

《襄阳曲四首》 李白

其一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

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

其二

山公醉酒时,酩酊襄阳下。

头上白接䍦,倒著还骑马。

其三

岘山临汉江,水渌沙如雪。

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

其四

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

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说起李白与襄阳的不解之缘,当然要说他和孟浩然的深厚友谊。在李白眼里,孟浩然是他的老师、兄长和朋友。李白天纵奇才,平生只服过两个人,古人是“一生低首谢宣城”的谢眺,今人就只有“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

当然,李白热爱的襄阳,并不是只有岘山的“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和鹿门山的“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襄阳城内“每日楼前信马行”的自在、城外“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的繁华,可能让快意江湖的他更加留恋。长安虽好,毕竟天子脚下,管理森严。对于生性浪漫不羁的李白来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样的日子自然不适合在京城。襄阳作为长安和洛阳之外最大的商业都会,金樽清酒,彻夜笙歌。醒来时,依稀还记得白铜鞮的曼歌妙舞、高阳池的古今同醉、襄阳儿的拍手大笑、缩项鳊的细嫩肥美,这应该才是李白最畅怀的人间烟火。

如今的襄阳城,夏日午夜后,当年城外西市的繁华转移到了东市闸口,闸口东路的夜市依旧灯火阑珊,油焖大虾的摊点前人潮如涌。如果此夜的李白能穿越而来,一定会开怀痛饮啤酒亦不惧小龙虾的麻辣吧?酒后的诗仙又能写出怎样的诗句呢?只有仰头望去,天边一弯新月,千年依旧,不知今夕何夕。

二、能饮一杯无

自封“醉司马”的白居易,写过煮酒招饮的最著名诗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很少有人知道,白居易少年时曾随父亲来襄阳住过近十年,直到父亲病逝安葬于此才离开。可以说襄阳是他的第二故乡。后来他曾回到襄阳,写诗云:“昔到襄阳日,髯髯初有髭。今过襄阳日,髭鬓半成丝。旧游都是梦,乍到忽如归。东郭蓬蒿宅,荒凉今属谁。故知多零落,闾井亦迁移。独有秋江水,烟波似旧时。”他还曾购买两个银榼寄给襄阳一个姓裴的侍郎朋友,写诗二首一并寄之,极为风趣。

《寄两银榼与裴侍郎因题两绝句》

其一

贫无好物堪为信,双榼虽轻意不轻。

愿奉谢公池上酌,丹心绿酒一时倾。

其二

惯和曲糵堪盛否,重用盐梅试洗看。

小器不知容几许,襄阳米贱酒升宽。

银榼,银制酒器也。其一说,因为穷,所以寄的礼物轻,但将来喝酒的时候,我的心意和绿酒一样令人倾倒。这里的绿酒,自然和“绿蚁新醅酒”一个意思,指农家酿土酒,发酵的糯米还未撇净,呈绿色。其二说,银杯常被酒曲腐蚀,银匠洗银,多以盐花梅浆。我寄给你的小酒杯不知道能装多少酒,襄阳的米价便宜,一般都用大碗喝酒啊!

从山简到白居易,他们喝的当然都是黄酒。那时候白酒还远没有出现。直到明清后,白酒渐渐流行,近些年几乎一统江湖。但除了黄酒的传统势力范围江浙一带,在湖北的襄阳郧阳民间,依然保留着土法酿制传统黄酒的习俗。其中襄阳黄酒,基本保持白居易时代的古法:色浊、偶见“绿蚁”、度数低、冬日宜煮、大碗畅饮为佳。早晨面摊上,男女老少吃牛肉面都配一大碗黄酒,可能是全国仅有的奇观。

第六章 江堤烟火

一、酒舍旗亭次第开

襄阳城是一个滨江城市,除了城内的政治军事机关要地和南门外岘山鹿门山的清幽世界,还有城外江边的码头市井生活,可谓鼎足而三,成为襄阳风情的三张名片。

襄阳西门外的老龙堤,是襄阳最古老的一条江堤。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言,最早可以溯源到商周;《襄阳府志》也明确记载了三国时太守胡烈曾筑堤于此,为堤之始。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堤,则是明朝万历年间,由巡道杨一魁建言所修。

老龙堤不仅仅是一条江堤。在军事上,她是襄阳城防的延续。襄阳三面环水,一面背山,所以自古以来,这道江堤就承担了江防重任。与襄阳城、万山和岘山一道构成铁打的襄阳。在商业上,老龙堤上有襄阳城的主要码头。南来北往的客商皆在此云集,堤上茶肆酒楼林立,人声鼎沸处车马如龙,堤下渔舟花舫穿梭往来,水波荡漾里帆樯如林。在文化上,她也是襄阳的众多景观之一。每逢春天到来,堤内一江碧水奔流东去,只见江上帆影片片,堤内桃花四处盛开,岸头江柳如烟,更有行人如潮。

老龙堤的繁华,也成为了唐代诗人必游必题诗的所在。比如李白的《大堤曲》:“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张柬之的《大堤曲》:“南国多佳人,莫若大堤女。玉床翠羽帐,宝袜莲花距。魂处自目成,色授开心许。迢迢不可见,日暮空愁予。”孟浩然《大堤行寄万七》:“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李贺《大堤曲》:“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莲风起,江畔香。大堤上,留北人。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其中刘禹锡所写《堤上行三首》最是详尽生动:

其一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其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其三

春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日晚上楼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老龙堤在唐诗里占有如此高的比重,说起来,这还和古代的一位帝王有关。

这位帝王就是昭明太子萧统的弟弟梁简文帝萧纲。萧统、萧纲加上一个萧绎,是南北朝时南朝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其地位有如三国两晋时的曹丕曹植兄弟。萧纲热衷文学,有诗癖,所倡导的宫体诗影响了整个南朝。这个《大堤曲》,最早就是由萧纲所创的宫体诗。大约因其父梁武帝萧衍发迹之地就在襄阳,其兄昭明太子也出生在襄阳,创《大堤曲》,应该是对襄阳这个龙兴之地的向往和褒赞。

二、漫钓槎头缩项鳊

人类逐水而居,水是文明的基本要素。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而以修建大运河为标志,长江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近一千年来更繁华的文明。作为中国第三大河流的汉江,又称汉水,古时也称沔水,在公元186年前,汉江还没有被阻断,从陇南嶓冢山发源,携嘉陵江、堵河、丹江和唐白河等数条大河,一路到汉口与长江并流入东海。夏商周时期,汉江流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部分,可以划分为陇南、汉中、郧阳、商洛、南阳、荆襄、随枣、云梦8个文明区系,可以建立起由汉江文化本体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黄河—长江文化融合而成的汉江文化。

在唐诗中,行万里路的李白是写河流的高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当李白来到汉水边,他会写出什么样的诗句呢?他眼里的汉江,最大的特点是“清”:“岘山临汉水,水渌沙如雪。”是“绿”:

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这样把江水比作春酒的句子,没有他写黄河长江的名气大,我觉得其实写得更好,只是没有来过汉江的人,恐怕难以理解,汉江水的清澈如“鸭头绿”是一种怎么样的状态。

但是其他来汉江的诗人们理解了。他们也别开生面,找到人间各种名词来比拟。岑参《与鲜于庶子泛汉江》:“酒光红琥珀,江色碧琉璃。”李益《送襄阳李尚书》:“树暖烧红烛,江清展碧油。”罗隐《汉江上作》:“汉江波浪碧于苔,每到江边病眼开。”元稹《襄阳道》:“汉水清如玉,流来本为谁?”

直到今天,汉江依旧是中国水质最为清澈的大江大河之一。

水质好,自然产优质的野生鱼类。汉江特产是一种叫缩项鳊的鱼,得名因其体扁而头颈短小,也称槎头鳊。孟浩然游遍襄阳,这样的而美味肯定不会错过,但诗人写美食,自然能写出旁人所不能道。他在《岘潭作》中把槎头鳊比作大名鼎鼎的莼羹,可见评价之高。

石潭傍隈坳,沙岸晓夤缘。

試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

美人聘金錯,纤手脍紅鮮。

因謝陆內史,莼羹何足传?

连可能从未到过襄阳的杜甫,也大概因为孟浩然这首诗知道了缩项鳊的大名,他在《解闷十二首 其六》中说: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后记

襄阳,是唐诗的超级富矿,可挖掘的资源远远不止我上面的文字。我一直梦想:襄阳的唐诗资源,是一个不逊色于杭州西湖的超级文旅IP,如果有好的策划开发运营,将会让襄阳的文旅产业脱胎换骨,成为中国的新一线旅游强城。

襄阳的文旅产业,一直围绕古隆中为核心,忽略了以岘山鹿门山为中轴的唐诗超级资源。作为一个在襄阳岘山脚下生活了十多年的诗词爱好者,千年前的岘山已成为泛黄的诗卷。今天的岘山,或许是在那细雨下的汉江舟上远眺,朦胧的苍翠随着汉水波涛起伏;又或许是在那暮烟里的山间小径中徘徊,夕阳外的群峦漫卷这一地黄昏。千年暮色浑如此,我与襄江两惘然。

襄阳明星网
文学版主 靖春霖
总编 龚晓飞
站长 李慧

作者: 襄韵

为您推荐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